每日看点!2023年新能源汽车投资主线

2023-01-07 07:32:04 来源:嘉实基金

新能源车新一轮行情起势又来了吗?

关键判断看估值水平+行业中期空间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新兴产业的发展往往不是一帆风顺,而是在质疑中螺旋前进。

刚过去的2022年,即使在疫情冲击供应链、上游原材料显著涨价的影响下,我们看到国内电动车的销量仍不断创历史新高。

从数据来看,2022年在各种担忧下,新能源车依然实现100%的同比增长,预计全年能够达到650万辆销量。如同很多人没有想到2021年销售能超300万辆。

但很多朋友也在问,为什么基本面数据这么好,2022年新能源汽车板块却未大表现?随着消费复苏、行情回暖,新能源车板块也有蠢蠢欲动迹象,新一年里“车友们”该有新期待吗?

不断为销售数据喝彩,但赚钱难度为何加大?

我们说,面对去年宏观因子主导的熊市行情,新能源智能汽车这类新兴成长行业的波动性,也容易跟随担忧情绪和风险偏好的起伏被放大。回顾行情走势,2022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,从开年俄乌冲突下市场整体回撤,到4月底新能源扛旗开启了一波非常强势的反弹;到7月初市场又迎来一波回调。

如果说4月份主要边际变化,是上海复工开工对整个产销量逐步恢复的利好,叠加国家对经济、对汽车消费刺激的政策,跟随市场回暖迎来比较强的反弹。到了8、9月份随后几个月,各地病毒感染等影响下,新增订单获取受到的影响实际要比4月那一波更甚,所以对行业的产销造成一定预期上的变化。

但即使出现各种变化、额外冲击,我们看到2022年实际销量比2021年底市场预期还要再高20%到30%,最终实现100%增长。这代表需求还是保持着非常旺盛的增长,渗透率也是在不断的提升。

了解我们的投资者朋友也知道,虽然2022年上半年市场有较大分歧,但我们从来没有担忧过电动车的需求。随着2023年“国补”政策正式结束,现在大家又开始担忧后续的增长,继续重复同样的故事。

事实是,我们看到疫情政策已有较大变化,随着高峰期过去,大家的消费慢慢复苏,再叠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稳定经济的举措,我们对明年的产销量依然比较有信心。中汽协日前预测,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突破900万辆,新能源车市将维持高景气度。

国补退场,对新能源车销量有多大影响?

从过去几年的历史经验客观来看,补贴政策对新能源行业一开始走向市场化的确是非常重要的驱动力。但是随着产业成长,它的影响已经逐步开始趋平。比如现在一台车补贴的力度,大致按混动和纯电区分,最高是1万多元。这是什么水平呢?其实之前针对燃油车也有动辄5千、1万元优惠给出来;且“国补”政策虽结束,但近期十个省市地区陆续公布了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。

也就是说,补贴影响幅度已远低于当年的状态。我们认为,新能源车行业已经进入到市场化的阶段,依靠它内生循环动力持续往上走。补贴退坡在前几年也有过,伴随退坡过程我们依然能看到有好的供给出来、有一些新车型推出,对销量仍是有很强的拉动力。

从整车企业角度来看,竞争非常激烈,要真正往上走,实现单车盈利,就是要销量上台阶。销量就是答案,只有把销量往上打到一定程度之后,才会有盈利的可能性、才会有自我循环的可能性。2023年在整车环节的竞争肯定是加剧的,但总销量很有可能不会像大家所想的会有一定压力;各车企依然会通过定位、产品、配置等各显神通,因为只有更快往前跑、实现自我循环才有生存的机会和机遇。

新能源车板块估值水平到底如何?

处在历史什么样的分位?

很多人会隐约觉得这个板块好像前几年涨了很多,我们常说赚业绩和估值的钱,需要仔细去看到底是什么驱动的。是估值提升很多吗?现实情况是,目前估值处在历史较低区间,甚至比2018年年底还要更低。

比如一些龙头公司PETTM,不算未来预期,只算过去4个季度实现的利润,估值位置是比2018年底部还要再略低一点。而对应两个阶段行业发展状态完全不同:一是连续3年没有增长、行业不一定能起来的时候(2018年);一是业务体量在往全球布局,包括像很多电池产业链明显受益于储能提升。这意味着当下投资者的悲观情绪被放大了。

如果把后面大概的业绩预期放进去计算,估值的状态已经比2018年更低;如果再考虑动态估值,应该说这个板块超过20倍PE的资产都是凤毛麟角了。

行业渗透率超过30%之后,

后面还能有高增长吗?

市场也有一些担心,在这个位置是不是就不能增长那么多了?国内单月渗透率确实到30%左右状态,但看全球渗透率只有12%。计算中国企业的市场空间,也要考虑全球领域。全球其他国家电动化率还在很低水平,而我们的企业有很强全球竞争力,相信能够分享到全球市场的提升。

比如在欧洲,中国电池企业去PK日韩企业的时候,中国企业的份额是远高于日韩企业的,包括有的在商讨全新的建厂模式。包括像国内企业在东南亚开始卖新能源车,出现要深夜排队的情况,发展空间依然巨大。

其次,包括其他行业全新的电动化趋势,产业链上相关龙头企业在其中的份额可能远高于电动乘用车领域。一旦这些领域能够起来,还能够持续拉出一些比较大的空间。比如像大型商用重卡车型也正在慢慢走向电动化;还有储能市场,也是未来很有可能跟电动车市场体量相当,它作为能源体系重要的设施,将受益于各种行业深度全面电动化的过程。我们认为这个趋势,离结束还有相当长的距离。

总结一下,市场的行情有很多随机变化,但我认为最关键判断两方面,一是现在所处的估值状态和水平,另一方面是行业中期空间。

在这样的估值状态之下,隐含的悲观预期和担忧相信已非常充分,我们理解它会是个反脆弱的运行模式。反脆弱模式是说,如果说有一些利好、边际向上的变化出现,可能的弹性幅度也会是比较不错的。所以新能源车产业链,总体处在中长风险收益比是比较合适的状态。

一些过度的担忧,随着后续政策变化,包括经济政策、支持政策持续推进,相信都会慢慢变好。一旦转好,这个板块估值的历史波动往往也是比较大的。比如在去年4、5月份那一波我们看到的,1-2个月的时间中,估值直接抬升一倍。

细分方向上看,下游整车要结合产品的销量爆发力,对应带来收入和利润的爆发,需要仔细挑选个股机遇。中游环节可能也要走分化,3季报中游龙头公司相对于其他龙2、龙3公司展现明显超额利润,相信这些方向估值的重构相对也可能更具有确定性。我们基于对电动车产业趋势的销量判断,企业盈利叠加哪怕15-20倍的制造业较低估值,能测算出25年2-3倍以上甚至更高回报空间。

所以对这种长期趋势还在延续中的行业方向,又在市场给到这样一个估值水平下,还是要更多去理性考虑。稍微拉长看,我认为机会比风险大很多。

(文章来源:嘉实基金)

标签: 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车

上一篇:特斯拉大减价 老车主哭了 马斯克也哭了!股价开盘大跌7%_环球简讯
下一篇:最后一页
精彩推送

股票